首页 >> 综合 > 甄选问答 >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

2025-10-01 11:18:18

问题描述: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急!求解答,求别让我白等一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1 11:18:18

群起而攻之历史典故】“群起而攻之”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众人一齐攻击或批评某人、某事。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社会中集体意识与道德评判的力量。

一、典故来源

“群起而攻之”最早见于《论语·阳货》篇:“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虽然此句并未直接使用“群起而攻之”,但其精神与后来的用法一脉相承。更具体地讲,“群起而攻之”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类似表达:“虽千万人吾往矣。”这表达了一个人面对强大阻力时仍坚持正义的决心,而“群起而攻之”则更多体现的是群体对个体的压制与排斥。

二、典故演变

随着时间推移,“群起而攻之”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不仅用于政治斗争,也广泛应用于文学、民间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例如:

-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天下士人所非议,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虽为义举,但也曾被朝廷“群起而攻之”。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群起而攻之”不仅是对个人的攻击,更是对某种理念或行为的集体否定。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群起而攻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

- 集体意见可能影响个体命运;

- 言论自由与舆论监督之间需要平衡;

- 个体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群起而攻之
出处 《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
原意 多数人一起攻击或批评某人
引申义 集体压力、舆论审判、道德谴责
典型例子 曹操被群臣指责;梁山好汉遭朝廷围剿
现代启示 避免盲从,保持独立判断;重视个体权利与社会公正

总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成语,更是对人性、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深刻反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群体压力时,既要尊重集体意志,也要坚守个人信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