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牧判官的基础解释】“群牧判官”这一名称,源于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一个特定职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职能和职责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与畜牧业管理、马政事务密切相关。本文将对“群牧判官”的基本含义、历史背景、主要职责以及相关制度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梳理。
一、基础解释
“群牧”指的是古代用于饲养马匹、牛羊等牲畜的牧场或机构,而“判官”则是指协助官员处理政务的属官。因此,“群牧判官”可以理解为负责管理牧场、监督畜牧事务的官员。这一职位多见于唐、宋时期,尤其在宋代,群牧制度较为完善,群牧判官成为重要的地方官职之一。
二、主要职责
1. 管理牧场:负责监督和管理国家或地方的牧场,确保牲畜的正常繁殖与饲养。
2. 调配牲畜:根据军事、运输等需求,合理分配和调拨牲畜资源。
3. 制定政策:参与制定与畜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畜牧生产的发展。
4. 监督官员:对下属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与监督,确保职责落实到位。
5. 协调关系: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协调畜牧事务,保障国家经济与军事需求。
三、历史背景
- 唐代:群牧制度初建,群牧判官作为地方畜牧官员存在,主要负责军马的饲养与管理。
- 宋代:群牧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专门机构如“群牧司”,群牧判官成为常设官职,职责更加明确。
- 元明清:随着中央集权加强,群牧制度逐渐削弱,群牧判官的职能也逐步被其他官职所取代。
四、相关制度
项目 | 内容 |
设立时间 | 唐代起,宋代最为盛行 |
所属机构 | 群牧司、地方牧监等 |
职责范围 | 牧场管理、牲畜调配、政策制定等 |
官员级别 | 属于地方中层官员,部分可升迁至中央 |
历史演变 | 由唐至宋逐渐制度化,明清后逐渐消失 |
五、总结
“群牧判官”是中国古代一种与畜牧业密切相关的官职,其主要职责是管理牧场、调配牲畜、制定政策等。该职位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性,尤其在宋代达到鼎盛。虽然随着历史发展,这一职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中国古代行政体系和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