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伐桂的故事原文】吴刚伐桂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出自《淮南子》等古籍。故事讲述了月亮上的桂树与吴刚的传说,表达了古人对月亮、仙界以及永恒追求的想象。
一、故事总结
吴刚是古代一位因触犯天规而被罚在月宫中砍伐桂树的凡人。这棵桂树高大无比,每当吴刚砍下一部分,树干就会迅速愈合,因此他永远无法完成任务。这个故事象征着无尽的劳作和惩罚,也反映了古人对“永生”与“轮回”的思考。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吴刚伐桂 |
出处 | 《淮南子》、民间传说 |
主角 | 吴刚(一说为古代仙人) |
地点 | 月宫中的桂树 |
事件 | 吴刚受罚砍伐桂树,但树不断生长 |
象征意义 | 永无止境的劳作、惩罚、轮回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秋节、月亮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 |
古代版本 | 吴刚原为仙人,因醉酒犯错被贬 |
现代演绎 | 多用于文学、影视、游戏等作品中 |
三、故事原文(节选)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思,于是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而关于吴刚的记载,则多见于后世文人的笔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诗中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虽未直接提及吴刚,但暗示了月宫中有人守候。
另据《酉阳杂俎》载:“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桂子,人间每岁八月,其花香闻十里。”
四、结语
吴刚伐桂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解释,也寄托了人们对命运、惩罚与救赎的思考。如今,这一故事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