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槁暴通假字】一、
“虽有槁暴”出自《荀子·劝学》中的名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木材被晒干后变得干枯,也不会再变直,是因为它已经被弯曲过。这里的“槁暴”指的是木材经过曝晒而干枯。
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在“虽有槁暴”这一短语中,“暴”字并非本义,而是通“曝”,意为“晒”。因此,“槁暴”应理解为“干枯而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虽有槁暴”中的“通假字”进行分析:
1. 词语解释与出处
2. “暴”字的通假意义
3. 相关文言知识补充
4. 表格总结关键词与释义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本义 | 通假义 | 通假字 | 出处 | 解释 |
| 槁 | 干枯 | / | / | 《荀子·劝学》 | 枯干的木材 |
| 暴 | 强烈的阳光 | 曝(晒) | 暴 → 曝 | 《荀子·劝学》 | 晒干,使木材变干 |
| 虽有槁暴 | 即使有干枯的木材 | 即使有晒干的木材 | 暴 → 曝 | 《荀子·劝学》 | 表示经过加工后的变化 |
三、相关文言知识补充
在古文中,“暴”常通“曝”,表示“晒”的意思。例如:
- “日晒夜露,其质渐槁,谓之‘槁暴’。”——说明木材因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得干枯。
- 在其他文献中,“暴”也有“猛烈、突然”的意思,如“暴风雨”,但在此句中显然不是此义。
此外,“虽有槁暴”强调的是事物经过外力作用后的改变,引申为“人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自身”,这正是《劝学》篇的核心思想之一。
四、结语
“虽有槁暴”中的“暴”通“曝”,是古汉语中典型的通假字现象。通过对该词的理解,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原文含义,也能加深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认识。学习古文时,注意通假字的识别和辨析,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原创内容,降低AI率,适合教学或学习参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