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个文章】“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做了很多坏事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这句话虽然常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具体出自哪篇文章。
一、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四年》。该文是《左传》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与郑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其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原意是指做多了不义之事,最终会自己灭亡。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警示人们行为的重要格言。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多行不义必自毙 |
出处 | 《左传·隐公四年》 |
原文出处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原文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出处背景 |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作者 | 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编撰者) |
含义 | 做了很多不义之事的人,最终会自取灭亡。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劝诫人不要作恶,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
三、延伸说明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出现,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引用。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理昭昭”的思想观念。
此外,这句话也体现了《左传》作为历史文献的特点: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能够引发读者对道德与命运的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左传》的内容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左传》全文或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