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而是通过口述、表演、实践等方式代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追求。
以下是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与分析:
一、核心概念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代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
| 特点 | 1. 无形性:不以实物形式存在; 2. 传承性: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传递; 3. 活态性:仍在现实中延续; 4. 多样性:涵盖多种文化表现形式。 |
| 保护意义 | 1. 保存文化多样性; 2. 维护文化认同; 3. 促进文化交流; 4. 增强社会凝聚力。 |
| 国际组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工作。 |
| 中国情况 | 中国自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已公布多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戏曲、民俗、手工艺、语言等众多领域。 |
二、常见类型举例
| 类别 | 举例 |
| 口头传统 | 民间故事、谚语、诗歌等 |
| 表演艺术 | 戏曲、舞蹈、音乐、说唱等 |
| 社会实践 | 传统节日、祭祀仪式、体育活动等 |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 传统医药、天文历法、农耕知识等 |
| 传统手工艺 | 刺绣、陶瓷、木雕、造纸等 |
三、保护与传承挑战
- 传承断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导致传承人减少。
- 商业化冲击:部分非遗项目被过度开发,失去原生态价值。
- 政策落实不足: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资金支持。
-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取代。
四、如何参与保护
- 学习和了解本地非遗项目;
- 支持和参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
- 通过教育、媒体传播非遗知识;
- 支持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资源。保护和传承它们,是每一个文化成员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