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冯妇历史典故】“再作冯妇”是一个源自《孟子·尽心下》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已经放弃某种行为或角色后,再次重新参与其中。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典故来源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冯妇是一位以勇力著称的勇士。有一次,他在野外遇到一群人在与老虎搏斗,虽然他早已不再从事这种危险的活动,但看到有人遇险,他还是忍不住出手相助,最终成功将老虎制服。事后,人们称赞他的英勇,而冯妇却表示:“我本已不再做这种事了。”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再作冯妇”,意指人虽已退出某项事务,但在关键时刻又重新参与进来。
典故意义
“再作冯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描写。它揭示了人在面对道德责任时的内心挣扎,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人生中有时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再作冯妇 |
出处 | 《孟子·尽心下》 |
原意 | 指冯妇在放弃捕虎后,再次出手相助的行为 |
引申义 | 形容人虽已退出某项事务,但因情势所迫或责任感驱使,再次参与 |
人物 | 冯妇(勇者)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冯妇曾以勇力闻名,后隐退 |
故事内容 | 冯妇见人与虎搏斗,虽已不干此行,仍出手相助 |
精神内涵 | 体现责任感、道德感与人性的复杂性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人重新承担责任或参与旧事的情况 |
这个典故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应理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