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意思】“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即使在忙碌或闲暇时也总是手不离书,持续阅读。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以下是对“手不释卷”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手不释卷 | 指手中始终不放下书本,形容人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常常沉浸在阅读中。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孤谓大弟(孙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后人据此引申出“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学不辍。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好学,尤其是对书籍有浓厚兴趣的人。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近义词 | 学而不倦、废寝忘食、手不释书 |
反义词 | 不学无术、懒惰成性、厌学弃书 |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学生学习 | “他每天晚上都手不释卷,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
工作人员 | “这位老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手不释卷,不断钻研新知识。” |
文化传承 |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手不释卷为荣,以此表达对知识的尊重。” |
四、延伸理解
“手不释卷”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拿着书”,更强调一种精神状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我提升的坚持。在现代社会,尽管电子设备普及,但“手不释卷”的精神依然值得提倡,它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总结
“手不释卷”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表达了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赞美,也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是值得推崇和践行的。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手不释卷”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