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不沾泥的下一句】“十指不沾泥”是一句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优渥、不事劳作,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成鲜明对比。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句为:“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后来在民间流传中,演化为“十指不沾泥,五谷不闻香”,用以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远离农事的人。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 原文内容 |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
| 演化版本 | “十指不沾泥,五谷不闻香” |
| 含义 | 形容生活优渥、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多用于讽刺或批评不劳而获者 |
二、“十指不沾泥”的延伸意义
1. 社会阶层的象征
在古代,手不沾泥意味着不用亲自耕种,通常是士大夫或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方式与普通百姓的辛勤劳作形成对比。
2. 道德批判的体现
孟子强调“仁政”和“民本”,认为统治者应体恤百姓疾苦。若“十指不沾泥”,则可能暗示其脱离实际、缺乏同理心。
3. 现代语境下的引申
在现代社会,“十指不沾泥”也可比喻那些不参与一线劳动、只靠脑力或资源获取利益的人,如某些白领、管理者等。
三、相关诗句与文化背景
| 诗句 | 出处 | 说明 |
| “十指不沾泥,五谷不闻香” | 民间俗语 | 现代广泛使用的版本,讽刺不劳而获者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描写贫富差距,与“十指不沾泥”有相似意象 |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论语·微子》 | 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
四、总结
“十指不沾泥”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对劳动价值、社会公平和人性关怀的思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与尊严,往往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
| 关键点 | 说明 |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 延伸意义 | 社会阶层、道德批判、现代隐喻 |
| 文化价值 | 强调劳动与责任,反对剥削与冷漠 |
| 现代应用 | 用于批评脱离实际、不劳而获的现象 |
通过了解这句古语的来源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勤奋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