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颂佛子行原文】《三十七颂佛子行》是藏传佛教中一部重要的修行指导经典,由印度大成就者无著菩萨(Asanga)所造,后由藏地译师翻译并流传。此颂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阐述了菩萨道修行的次第与核心思想,内容涵盖发心、修持、断恶、积善、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是佛教徒修行实践的重要依据。
一、
《三十七颂佛子行》共三十七颂,每颂皆为一句偈语,结构严谨,意义深远。全篇围绕“菩提心”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强调修行者应以利他之心为基础,逐步修习六度万行,最终成就佛果。其内容不仅适用于出家僧侣,也对在家修行者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该颂文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发心与立志:强调发起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修行的目标。
2. 断除烦恼:指出修行者应远离贪、嗔、痴等根本烦恼。
3. 修持善法:鼓励积累资粮,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善行。
4. 观照自心:教导修行者观察内心,培养正念与正知。
5. 利益众生:强调一切修行皆为利益众生,而非自我成就。
6. 证悟空性:最终引导修行者体悟空性,超越二元对立。
二、内容概览表
颂号 | 内容简述 | 核心思想 |
1 | 发起菩提心 | 修行的根本在于发心,愿为一切众生成佛 |
2 | 舍弃世间八法 | 不执着于得失、名誉、赞誉与讥毁 |
3 | 恒常修持善法 | 勤修善业,不放逸 |
4 | 精进不懈 | 不懈怠,持续努力 |
5 | 忍辱无争 | 以忍辱对治嗔恨,保持内心的平静 |
6 | 安住寂静 | 寻求寂静处,远离喧嚣 |
7 | 观照自心 | 观察自己的念头与行为 |
8 | 持戒清净 | 遵守戒律,净化身口意 |
9 | 布施无求 | 以无相布施,不求回报 |
10 | 不执己见 | 不执着于个人见解,随顺佛法 |
11 | 不贪欲乐 | 不贪图世间享乐 |
12 | 不贪名利 | 不追求名声与利益 |
13 | 不生嫉妒 | 不嫉妒他人所得 |
14 | 不生傲慢 | 不自高自大,谦卑待人 |
15 | 不舍众生 | 对众生怀有慈悲心 |
16 | 不离善友 | 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 |
17 | 不贪睡眠 | 不沉溺于懒惰与睡眠 |
18 | 不贪饮食 | 不贪图美食,节制饮食 |
19 | 不贪色声 | 不贪恋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 |
20 | 不贪财宝 | 不执着于财富 |
21 | 不贪权位 | 不追求权力与地位 |
22 | 不贪美名 | 不贪图虚名 |
23 | 不贪安逸 | 不贪图舒适的生活 |
24 | 不贪小利 | 不因小利而失去大义 |
25 | 不贪暂时之乐 | 不为短暂快乐而放弃长远利益 |
26 | 不贪生死 | 不执着于生死轮回 |
27 | 不贪涅槃 | 不执着于涅槃境界 |
28 | 不贪神通 | 不追求神通异能 |
29 | 不贪佛法 | 不执着于佛法本身 |
30 | 不贪法门 | 不执着于某一法门 |
31 | 不贪功德 | 不执着于自己所做的功德 |
32 | 不贪智慧 | 不执着于智慧 |
33 | 不贪解脱 | 不执着于解脱 |
34 | 不贪佛果 | 不执着于成佛 |
35 | 不贪空性 | 不执着于空性 |
36 | 不贪一切 | 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
37 | 永远利他 | 一切修行皆为利益众生 |
三、结语
《三十七颂佛子行》虽短,却涵盖了菩萨道修行的完整体系。它不仅是修行者日常修持的指南,更是心灵净化与觉悟的阶梯。通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修行者可以逐渐放下执着,增长智慧,最终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