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陶侃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以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著称。《陶侃惜谷》是记载他生活作风的一篇文言短文,反映了他珍惜粮食、体恤百姓的高尚品德。以下为原文、白话翻译及总结。
一、文言文原文:
> 陶侃尝游于渔,见人持一斗米,饭未熟而弃之。侃问其故,曰:“此米不精,故弃之。”侃曰:“吾闻农夫不易,一粒一铢,皆出力田中。今汝弃之,岂非可惜?”遂取而食之。后人称之曰:“陶公惜谷。”
二、白话翻译:
陶侃有一次去捕鱼,看到一个人拿着一碗米,还没煮熟就扔掉了。陶侃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那人说:“这米不够精细,所以扔掉。”陶侃说:“我听说农民种田非常辛苦,每一粒米、每一分钱都是从田里辛勤劳动得来的。你现在丢弃它,难道不可惜吗?”于是他把那碗米拿过来吃了。后来人们称赞他说:“陶公真是爱惜粮食。”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文章标题 | 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 |
作者 | 不详(出自古代文献) |
出处 | 古代史书或笔记类文献 |
主旨 | 倡导珍惜粮食,体恤农人劳苦 |
人物 | 陶侃(东晋名将)、普通人 |
故事内容 | 陶侃见到有人浪费粮食,劝诫并自己吃掉 |
启示 | 粮食来之不易,应珍惜资源,杜绝浪费 |
文言特色 | 简洁明了,语言质朴,富有教育意义 |
四、延伸思考
《陶侃惜谷》虽短,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在当今社会,粮食浪费现象依然存在,陶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仅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官员,更是一个懂得尊重劳动成果的典范。通过这篇小故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节约意识,践行绿色生活。
结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陶侃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粮食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劳动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