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槁什么意思】“枯槁”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形容事物干枯、憔悴的状态。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植物的干枯,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面容的憔悴。在不同的语境中,“枯槁”所表达的含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都带有“干枯、无生气”的意味。
一、
“枯槁”一词主要表示干枯、瘦弱、失去生机的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日常用语中,多用于描写植物、人物外貌或精神状态。其本义为植物干枯,引申为人的面色苍白、身体消瘦,甚至精神萎靡。该词在古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使用,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基本释义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同义词/近义词 | 反义词 |
枯槁 | kū gǎo | 干枯、瘦弱、无生气 | 描述植物、人物、精神状态 | 他脸色枯槁,像是很久没有休息过。 | 干枯、憔悴、瘦削 | 青翠、饱满、有生气 |
指人面色苍白、精神不振 | 文学、日常表达 | 山上的树木早已枯槁,毫无生机。 | 瘦弱、枯瘦、憔悴 | 艳丽、鲜嫩、滋润 |
三、拓展说明
“枯槁”一词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曾用此词描绘自然景象或人物状态。例如:“枯槁的枝头,开不出一朵花。”这种用法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也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在现代口语中,“枯槁”虽然不如“干枯”常用,但在正式写作或文学创作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缺乏生命力的感觉,适用于描写人物疲惫、环境恶劣等情况。
四、结语
“枯槁”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准确地表达干枯、瘦弱、无生气的状态。无论是用于描写自然景物还是人物状态,都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