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完整版原文全篇】《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寓言、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阐述了“逍遥”的境界,即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全文内容深邃,语言瑰丽,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一、
《逍遥游》以大鹏南飞、蜩与学鸠、列子御风而行等故事为引,层层递进,揭示“小大之辩”,指出真正的逍遥在于顺应自然、无待而游。庄子认为,只有摆脱外在的依赖与束缚,才能达到心灵的真正自由。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大鹏南飞: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的对比,说明大小之别,强调境界的不同。
2.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说明生命有限,无法理解更广阔的时空。
3. 冥灵、大椿:指出长寿者能经历更久远的时间,但依然有局限。
4. 至人、神人、圣人:提出理想人格,他们不依赖外物,逍遥于天地之间。
5. 列子御风而行:虽然看似自由,但仍有所依赖,未达真正逍遥。
6. 宋人资章甫,越人断发文身:说明文化差异与认知局限。
7. 尧让天下于许由:表现对权力的淡泊与超脱。
8. 肩吾问于连叔:进一步阐释“无何有之乡”与“广莫之野”的逍遥之境。
二、原文节选与核心观点对照表
段落 | 原文节选 | 核心观点 |
1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描绘大鹏的形象,象征宏大的力量与自由。 |
2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大鹏的迁徙象征超越现实的追求。 |
3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小鸟嘲笑大鹏,显示认知的局限。 |
4 |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表示不同距离所需准备不同,寓意人生目标不同。 |
5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生命短暂,无法理解时间的变化。 |
6 |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 说明不同生命体的时间感知不同。 |
7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真正的逍遥在于顺应自然,无需依赖外物。 |
8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描述理想人格,不执着于自我、功名与声望。 |
9 |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 列子虽自由,仍需依靠风力,未达真正逍遥。 |
10 | 彼且恶乎待哉? | 强调逍遥不需要任何依赖。 |
三、总结
《逍遥游》不仅是庄子哲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中极具想象力与哲理性的篇章。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辨,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本质与精神的自由。文章强调“无待”的境界,倡导一种超越物质与功利的精神生活,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逍遥游》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提醒人们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