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的古义】“逮”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字,其含义丰富,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使用方式,具有多种解释。本文将对“逮”的古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不同用法及对应的释义。
一、
“逮”在古汉语中主要表示“到、及、达到”之意,常用于时间或程度的表达。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逮”也可表示“逮捕、拘捕”,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在文言文中,“逮”多作为动词使用,有时也作副词或介词,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该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及也”,即“到达、赶上”的意思。在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逮”常用于描述时间上的接近或动作的完成。到了唐宋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逮”的用法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单独使用。
二、表格:逮的古义及用法
字形 | 拼音 | 古义 | 用法说明 | 出处示例 |
逮 | dài | 到达、及 | 表示时间或动作的完成 | 《诗经·小雅》:“逮夜未央。” |
逮 | dǎi | 逮捕、拘捕 | 表示抓捕行为 | 《史记·项羽本纪》:“欲逮之。” |
逮 | dǎi | 赶上、达到 | 表示时间或程度上的接近 | 《左传·僖公十五年》:“逮晋侯。” |
逮 | dǎi | 等到 | 表示时间上的延续 | 《论语·阳货》:“逮于鲁。” |
三、补充说明
1. 读音差异:
“逮”有两个读音,“dài”和“dǎi”。在表示“到达、赶上”时读“dài”,而在表示“逮捕”时读“dǎi”。
2. 使用频率:
在先秦至汉代文献中,“逮”较为常见,如《左传》《战国策》等典籍中均有出现。唐代以后,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3. 现代演变:
现代汉语中,“逮”已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其他字组合成词,如“逮捕”、“逮住”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逮”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意义虽不复杂,但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别,理解其古义有助于更准确地阅读和翻译古代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