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境时,宁愿保持尊严、气节而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性命而丧失人格或原则。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对“气节”和“骨气”的高度重视。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宁可 | 表示选择,宁愿 |
玉碎 | 比喻像玉一样珍贵的东西破碎,象征牺牲 |
不能 | 表示拒绝 |
瓦全 | 比喻像瓦片一样普通的物品完好无损,象征苟且偷生 |
整体意思:宁愿像玉一样破碎,也不愿像瓦片一样完整地活着。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这句话出自北朝时期,当时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许多士人面临忠君与保命的选择。元景安作为一位有气节的官员,选择了坚守信念,最终以死明志,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
三、含义延伸
1. 强调气节:在关键时刻,人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2. 体现牺牲精神:为了正义、理想或信仰,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3. 反对妥协:不认同为了生存而放弃原则的行为。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在职场中,有人选择坚持底线,即使因此失去工作;
- 在社会公义面前,有人敢于发声,哪怕面临风险;
- 在个人道德抉择中,有人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违背良知。
这些行为虽然不一定带来实际利益,但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高度。
五、对比分析
观点 | 宁可玉碎 | 不能瓦全 |
选择 | 坚守原则 | 拒绝妥协 |
结果 | 可能牺牲 | 可能保全 |
价值 | 尊严、气节 | 生存、利益 |
适用场景 | 道德困境、重大抉择 | 日常生活、利益权衡 |
六、总结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而不是为了短暂的安稳而放弃自我。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