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恐怖谷效应】“恐怖谷效应”是心理学和机器人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某些看起来非常像人类但又不完全像人类的物体(如人形机器人、动画角色、假人等)所产生的不安或恐惧情绪。这一现象最早由日本科学家森昌弘(Masahiro Mori)在1970年提出。
一、
恐怖谷效应是指当一个非人类实体(如机器人、动画人物、数字虚拟形象等)在外观或行为上与人类非常相似,但又存在细微差异时,人们会对其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感、厌恶甚至恐惧的情绪。这种现象在视觉和心理上都会引发负面反应。
恐怖谷效应的核心在于“相似度”与“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拟真度的提高,人们对这些非人类实体的接受度也会提升,直到某个临界点,即“恐怖谷”的底部,此时人们反而会产生强烈反感。只有当拟真度达到与真实人类无异的程度时,人们的接受度才会再次上升。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恐怖谷效应 |
提出者 | 森昌弘(Masahiro Mori) |
提出时间 | 1970年 |
定义 | 当一个非人类实体(如机器人、动画角色等)与人类高度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会引起人的不安、厌恶或恐惧的心理现象。 |
核心机制 | 相似度与接受度的关系:相似度越高,接受度越低,直到某个临界点(恐怖谷)。 |
触发对象 | 人形机器人、动画角色、数字虚拟形象、假人等 |
典型表现 | 不适感、厌恶、恐惧、排斥、怀疑真实性等 |
应用领域 | 机器人设计、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游戏角色设计等 |
解决方法 | 提高拟真度至接近人类水平;或刻意设计为非人形以避免进入恐怖谷区域 |
三、小结
恐怖谷效应揭示了人类对“类人”事物的复杂心理反应。它不仅影响了科技产品的设计方向,也对艺术创作和虚拟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在创造“类人”形象时,更好地平衡真实感与可接受性,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心理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