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意思】《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出自《乐府诗集》,原为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后被收录进汉文诗歌中。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北方草原的壮丽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边塞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诗歌原文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二、诗歌意思总结
《敕勒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辽阔无垠的草原景象,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与自然风光。全诗共五句,层层递进,由远及近,由天空到大地,最后落脚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三、关键内容解析(表格形式)
句子 | 意思 | 作用 |
敕勒川,阴山下。 | 在敕勒川的山谷下。 | 点明地点,引出背景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天像圆顶帐篷,笼罩着广阔的原野。 | 描绘天空与大地的关系,营造辽阔感 |
天苍苍,野茫茫, | 天空湛蓝,原野辽阔。 | 进一步描绘草原的广阔与壮美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风吹动草叶,露出成群的牛羊。 | 结尾点睛,展现草原上的生机与富饶 |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全诗仅27字,却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
2. 意象鲜明:“天似穹庐”、“风吹草低”等句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
3. 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五、文化意义
《敕勒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首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状态的作品。它体现了北方民族豪放、自由的性格特征,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结语:
《敕勒歌》以其质朴的语言、开阔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了解古代北方民族生活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