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的生平简介】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芳,云南腾冲人,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他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后投身革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生平总结
艾思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好学,青年时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接触西方哲学与社会科学。1932年,他进入上海暨南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1935年,他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参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
回国后,艾思奇积极参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阐释者之一。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1949年后,他长期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教,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哲学教育和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艾思奇因病去世,享年56岁。他的一生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与实践奋斗的一生,其思想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艾思奇生平大事记(表格)
时间 | 事件 |
1910年 | 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 |
1927年 | 进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
1932年 | 考入上海暨南大学,主修社会学与哲学 |
1935年 | 前往日本留学,研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
1937年 | 抗战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1938年 | 参加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 |
1940年 | 担任《解放日报》编辑,撰写多篇哲学文章 |
1942年 | 发表《大众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重要作品 |
1949年后 | 长期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参与国家哲学教育与理论建设 |
1966年 | 因病逝世,享年56岁 |
艾思奇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哲学界树立了典范。他的思想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实践中也指导了无数人的政治与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