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而不闻中的闻的意思】在汉语中,“听而不闻”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耳朵能听到声音,但并没有真正去听、去理解或没有在意。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强调的是“听”与“闻”之间的区别。
一、成语解析
“听而不闻”出自《礼记·大学》:“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这里的“听”指的是耳朵接收声音的动作;“闻”则指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听而不闻”可以理解为“只是听见了,却没有真正听进去”。
二、“闻”的具体含义
在古汉语中,“闻”有多种含义,但在“听而不闻”这一语境中,主要表示以下几点:
| 含义 | 解释 | 示例 |
| 听见 | 表示耳有所闻,但未用心 | “听而不闻”,即听到声音但不理解 |
| 理解 | 指对声音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 “闻其言而心知其意” |
| 聆听 | 强调专注地听取 | “闻其声而思其义” |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听而不闻”多用于批评那些表面上在听,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关注或理解对方所说的话。例如:
- 老师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听而不闻”,根本没有听进去。
- 面对劝告,他总是“听而不闻”,导致问题不断。
这种用法强调的是一种“表面听,实际没听”的状态,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
四、总结
“听而不闻”中的“闻”并非简单的“听见”,而是指对声音的感知与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听”与“思”的分离,反映了人们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态度冷漠的问题。
| 成语 | 听而不闻 |
| 出处 | 《礼记·大学》 |
| 含义 | 只是听见,没有真正听进去 |
| “闻”的意思 | 听见、理解、聆听 |
| 用法 | 批评人只听不思,缺乏专注 |
| 现代意义 | 表面听,实际没听,常含贬义 |
通过了解“听而不闻”中“闻”的含义,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这句成语,也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意倾听与理解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