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原文和译文】《孟子》一书中,“仁者无敌”是孟子关于仁政思想的重要表达,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这一观点强调了“仁”在治理国家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施行仁政的君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从而无往不利。
一、原文与译文总结
原文 | 译文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齐宣王问:“我怎么知道一个人没有才能而把他抛弃呢?” 孟子回答:“国君选拔贤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要选用,就要让地位低的人超越地位高的人,关系疏远的人超过亲近的人,这能不慎重吗?” “如果身边人都说他贤能,不能算数;各位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能算数;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然后再考察他,发现他是贤能的,才任用他。 “如果身边人都说他不行,不要听;各位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全国人都说他不行,然后再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行,就把他撤掉。 “这样做了,才可以成为百姓的父母。” |
原文 | 译文 |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孟子说:“依靠武力来推行仁政的是霸主,霸主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家;依靠道德来推行仁政的是王者,王者不需要国家强大。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 “如果只顾后义而先利,不掠夺就不会满足。没有一个仁爱的人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也没有一个讲义的人会背叛自己的君主。” |
原文 | 译文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齐宣王说:“我有些糊涂,不能进一步明白了。希望先生帮助我实现这个志向,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尝试。” 孟子说:“没关系,这就是仁爱的方法。” |
二、
“仁者无敌”不仅是对君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阐述。孟子通过对话形式,指出真正的仁政应建立在广泛听取民意、公正选拔人才的基础上,而非仅凭个人意志或少数人意见行事。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能够感召人心,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孟子还指出,仁政并非依赖于国家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与施政方式。无论是商汤还是周文王,都以小国起家,却因施行仁政而成就大业,证明了“仁者无敌”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仁者无敌”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组织管理乃至国家治理时,应注重道德引导与人心凝聚,而非单纯依靠权力与利益驱动。唯有以仁为本,方能赢得长久的支持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