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成语的故事】“手不释卷”是一个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读书不断、从不放下书本的成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人物的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一、成语故事总结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据记载,东吴名将吕蒙原本是个武将,不善文墨,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每天读书不辍,最终成为一位有文韬武略的将领。他常常手不释卷,即使在军中也坚持阅读,因此被后人称赞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知识的追求,也反映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相关知识点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手不释卷 |
拼音 | shǒu bù shì juàn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释义 | 手里总是拿着书本,形容勤奋好学,从不放下书本。 |
典故 | 吕蒙在孙权劝导下刻苦学习,手不释卷,终成一代名将。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读书,坚持不懈。 |
近义词 | 学而不倦、勤学不辍、废寝忘食 |
反义词 | 好逸恶劳、不学无术、懒惰成性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
三、结语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