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处及原文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被用来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习方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经典、注重积累的学习理念。
一、出处考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注引,由西晋学者陈寿所著。不过,更常见的是在《三国志·董遇传》中提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初是董遇对求学者的教导方式。
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引用和传播,成为古代读书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原文内容
根据《三国志·董遇传》的记载,原文如下: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向董遇请教学问,他却不直接教授,而是说:“你必须先把书读一百遍。”他解释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句子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出处 | 《三国志·董遇传》(陈寿) |
原文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含义 | 强调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
学习方法 | 重在积累与反复,主张深入研读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教育中“以读为本”的思想 |
现代应用 | 适用于文学、经典、语言等学习领域 |
四、延伸思考
虽然“读书百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已不再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但其背后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鉴。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快速阅读成为主流,但深度阅读和反复推敲仍有助于提高理解力与思维能力。
因此,“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学习智慧,也是今天读者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语句在不同文献中的演变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