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是什么意思】“貊”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地名中。它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涉及古代民族、地域名称或动物分类等。以下是对“貊”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
“貊”字读音为 mò,属于形声字,由“豸”和“莫”组成。“豸”表示与兽类有关,“莫”表声。因此,“貊”最初应与野兽或某些特定动物有关。
在古代文献中,“貊”多用于指代北方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这些民族在不同时期被统称为“貊”。此外,在《山海经》等古籍中,“貊”也用来描述一种类似犬的野兽。
现代汉语中,“貊”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文献中。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拼音 | mò |
部首 | 豸 |
结构 | 左形右声(形声字) |
基本含义 | 古代对北方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也可指一种类似犬的野兽 |
文献出处 | 《山海经》、《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 |
现代用法 | 极少使用,多见于学术或历史研究 |
相关词汇 |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古代东北民族) |
字形演变 | 甲骨文、金文中已有此字,结构基本稳定 |
三、延伸说明
1. 作为民族称呼:
在古代,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多个民族曾被称为“貊”,如《后汉书·东夷传》提到“夫余国,其先盖貊人也”。这里的“貊”指的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
2. 作为动物名称: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兽状如牛,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貊’。”这表明“貊”可能是一种神话中的神兽或传说中的野兽。
3. 文化意义:
“貊”字在古代不仅是一个地理或民族的符号,也反映了古人对边疆地区的认知和想象,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貊”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相关历史背景,可查阅《山海经》《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