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来源:网易   编辑:金政豪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和儿童生活的诗。全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将广袤的草原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感觉。这里的“铺”字用得极为传神,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柔软的绿草覆盖,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写出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牧童吹奏着短笛,在晚风中悠扬地回荡着几声清脆的音符,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性格。这里“弄”字赋予了笛声一种灵动活泼的特点,使整个场景更加鲜活有趣。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描述了牧童一天辛勤放牧之后回到家中享用晚餐的情景。“饱饭”一词透露出牧童满足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而“黄昏后”则点明了时间,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更是将牧童的自由洒脱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已经吃饱喝足,但牧童却懒得脱下身上的蓑衣,而是直接躺在月光下休息。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牧童随性而为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

总之,《牧童》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赞美。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