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曰稼穑是什么意思】“土曰稼穑”出自《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句话是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对“土”属性的描述。
“稼穑”指的是农耕之事,即种植和收割庄稼。因此,“土曰稼穑”的意思是:土具有生长、滋养万物的能力,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在五行理论中,土不仅象征着土地,还代表了承载、养育、稳定等特性。
总结与表格说明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相关解释 |
| 土 | 五行之一,象征土地、承载、养育 | 《尚书·洪范》 | 在五行中居中央,具有包容性与稳定性 |
| 曰 | 表示“称为”或“叫做” | —— | 用于引出某种属性或特征 |
| 稼穑 | 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与收割 | —— | 反映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土”的功能 |
深入理解“土曰稼穑”
“土曰稼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术语,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在古代社会,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土”不仅是物质上的土地,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丰收、富足与安定。
在五行体系中,土与其他四行(水、火、木、金)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土能生金、克水、养木、助火,体现出其作为“中庸”之行的特质。而“稼穑”则进一步强调了土的实用价值——它不仅是万物生长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结语
“土曰稼穑”是对“土”这一五行属性的高度概括,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也反映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通过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生命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