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原文及翻译】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毛遂自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个故事讲述了毛遂主动请缨、展现才华的经历,体现了“自荐”精神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该典故的原文、翻译以及相关内容的总结。
一、原文节选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节选:
> “秦之围邯郸,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约与食客二十人俱往。平原君曰:‘胜也,贤者也,而不能得士,是吾过也。’于是,以五百金买骏马,遣人至楚,约与二十人俱往。……遂与之俱出,至楚,楚王不听。毛遂按剑而前曰:‘大王之所以重楚,以其有威也。今楚国虽大,不能举一尺之兵,安能救赵?’楚王曰:‘诺。’遂定从。”
二、翻译
译文:
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援,并约定带二十个门客一同前往。平原君说:“我这个人,虽然号称贤能,却未能招揽到人才,这是我的过错。”于是,他拿出五百金购买了一匹好马,派人去楚国,约定带二十人一同前往。
……毛遂和他们一起出发,到了楚国后,楚王并不答应出兵。毛遂手按剑柄走上前说:“大王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威势。如今楚国虽然强大,却连一寸的兵力都无法调动,怎么能来救赵国呢?”楚王说:“好。”于是决定联合抗秦。
三、
“毛遂自荐”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门客毛遂在关键时刻主动请缨,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的故事。这一典故强调了个人主动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也体现了“才不自荐,终将埋没”的道理。
四、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 主角 | 毛遂 | 
| 背景 | 秦国围攻赵国,赵王派遣平原君求援 | 
| 故事核心 | 毛遂主动请缨,说服楚王出兵 | 
| 精神内涵 | 自荐、自信、担当、勇气 | 
| 后世影响 | 成为“自荐”文化的代表,激励后人积极表现自己 | 
| 语言风格 | 古文为主,简洁有力 | 
五、结语
“毛遂自荐”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只有勇敢地站出来,才能获得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机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