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哪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文】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格言,强调了“计划”在成功中的重要性。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有计划,就能成功;如果没有计划,就会失败。
该句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引用,也在现代管理学、教育、个人发展等领域被频繁使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谋事在人”的重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中庸》 |
原文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同“预”,意为准备、计划) |
现代常见说法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作者/出处背景 | 属于儒家经典《礼记》的一部分,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编 |
含义解释 | 做事要有计划,才能成功;没有计划,就会失败 |
应用领域 | 管理、教育、个人成长、企业战略等 |
文化影响 | 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计划与成功”关系的经典表述 |
三、补充说明
虽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常被误认为是孔子直接所说,但实际上它出自《礼记·中庸》,而《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整理和编纂的经典文献,其中包含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内容。
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计划先行”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礼记》或“中庸”思想,可参考相关古籍研究资料或权威注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