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成语解释】“迫不及待”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对某件事情的急切心情,表示事情非常紧急或令人期待,让人无法再等待。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广泛,在写作中也常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迫不及待 |
拼音 | pò bù jí dài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虽未尽,然已近之矣。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现代常用版本多为《战国策》等文献中的类似表达) |
释义 | 形容事情急迫,不能等待,非常着急地想要去做某事。 |
用法 | 作谓语、状语、定语;多用于形容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急不可待、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
反义词 | 耐心等待、从容不迫、慢条斯理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日常对话 | 他看到快递到了,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 |
写作表达 | 她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朋友这个好消息。 |
工作场合 | 项目进展顺利,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汇报成果。 |
三、常见误用提醒
1. 误用对象:不要用于描述事物本身“迫不及待”,而是强调人的心理状态。
- ❌ 错误:这本书迫不及待地被读者阅读。
- ✅ 正确: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这本书。
2. 搭配不当:避免与“马上”“立刻”等词重复使用。
- ❌ 错误:他迫不及待地马上出发。
- ✅ 正确:他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四、总结
“迫不及待”是一个表达急切心理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尤其在描写人物情绪时非常贴切。掌握它的正确用法和搭配,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让文章或口语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