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含义】“一毛不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小气,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比喻极度节省或不愿意付出任何东西。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寓言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毛不拔 |
| 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 出处 | 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寓言故事 |
| 含义 | 形容极其吝啬、不愿付出任何东西的人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小气、守财奴式的性格 |
| 近义词 | 吝啬鬼、铁公鸡、斤斤计较 |
| 反义词 |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慷慨解囊 |
二、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一毛不拔”最早来源于《战国策·齐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杨朱的人,他主张“贵生重己”,认为人应当珍惜生命,不应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一根毛。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来形容那些极端自私、不愿为他人付出的人。
这个成语在现代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节俭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的人,尤其是在金钱或资源上不愿意分享或帮助他人。
三、使用场景与现实意义
| 场景 | 描述 |
| 日常生活 | 如朋友借钱不借,或对他人求助冷漠 |
| 商业场合 | 老板不愿给员工加薪或改善福利 |
| 社会现象 | 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不愿捐款或参与 |
| 文学作品 | 常用来塑造吝啬角色,增强人物形象 |
四、注意事项
- “一毛不拔”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调侃或幽默的表达。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或冒犯他人。
- 成语的使用应结合具体情境,不可滥用。
五、总结
“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中吝啬行为的深刻描述。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适度节俭,但也不能过分自私。合理分配资源、乐于助人,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