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词语的意思】“目瞪口呆”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令人惊讶、震惊或难以置信的事情时的反应。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因为惊讶而眼睛睁大、嘴巴张开、说不出话来的状态。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目瞪口呆 |
拼音 | mù dèng kǒu dāi |
注音 |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多作形容词) |
含义 |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说不出话的样子 |
出处 | 出自《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常见于现代汉语中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受到强烈冲击后的反应,如看到意外事件、惊人的事实等 |
二、词语结构分析
- 目:眼睛
- 瞪:睁大、突出
- 口:嘴巴
- 呆:发呆、失神
整体意思是“眼睛睁大,嘴巴张开”,用来形容人因震惊而失去语言能力的状态。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惊愕不已、瞠目结舌、目眩神迷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新闻报道:当记者报道一个重大突发事件时,观众可能会“目瞪口呆”。
2. 影视作品: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角色面对意外情况时常常表现出“目瞪口呆”的表情。
3. 日常对话:朋友讲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时,听者可能会说:“我听完后简直目瞪口呆。”
五、注意事项
- “目瞪口呆”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的描述性表达,不宜用于正式公文。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夸张。
六、总结
“目瞪口呆”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惊人事情时的震惊状态。它不仅表达了视觉上的反应,也反映了心理上的震撼。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适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我们对“目瞪口呆”这一成语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这份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