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的典故】“杵臼之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地位悬殊但依然真诚相待的关系。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王霸传》,讲述了东汉时期两位不同身份的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一、典故总结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王霸的人,他出身贫寒,性格谦逊,乐于助人。一次,他在田间劳作时,遇到一位名叫张鲍的富家子弟。张鲍虽然家境富裕,但他并不嫌弃王霸的贫穷,反而对他十分敬重,并常常邀请他一同游玩、交谈。两人虽身份悬殊,却因志趣相投而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王霸因才华出众被朝廷征召入仕,张鲍则一直默默支持他,甚至在王霸遭遇困境时给予无私帮助。这段友情被后人称为“杵臼之交”,比喻即使一方是“杵”(农具),另一方是“臼”(研磨工具),也能够彼此扶持、相互尊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王霸传》 |
主要人物 | 王霸、张鲍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王霸出身贫寒,张鲍为富家子弟 |
关键情节 | 张鲍不嫌王霸贫穷,二人结为好友;王霸入仕后,张鲍仍予支持 |
成语含义 | 比喻地位悬殊但情谊深厚的友谊 |
现代引申义 | 表达对真诚、平等、持久友情的赞美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视友情的重要象征 |
三、结语
“杵臼之交”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真正的友情不应以身份、财富或地位来衡量,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种超越阶层的友情,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