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是什么意思】“节外生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事情原本已经明确或简单,却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复杂、繁琐。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在原有的主干上又长出新的枝条,使整体结构变得复杂。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节外生枝 |
拼音 | jié wài shēng zhī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此非徒然,乃节外生枝。” |
含义 | 原指树木的枝干上又生出新枝,后比喻事情本来有头绪,却因无关紧要的事而变得复杂。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事情处理不当,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
近义词 | 搞复杂、多此一举、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
反义词 | 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干脆利落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某人做事不专注,偏离主题,导致问题扩大。 |
二、使用示例
1. 原意:一棵树的主干上又长出新的枝条,看起来更繁茂,但可能影响整体生长。
2. 引申义:比如在讨论一个话题时,有人突然引入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使得讨论变得混乱,这就是“节外生枝”。
例子:
- 在会议中,领导正在讲工作安排,有人却突然谈起个人生活,这就是“节外生枝”。
- 本来只是想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因为多方介入,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注意事项
- “节外生枝”带有负面含义,通常用于指出问题或批评行为。
- 不宜用于正式场合过多使用,以免显得语气过于尖锐。
- 适合在写作或口语中用来表达对事情复杂化的不满。
四、结语
“节外生枝”虽然字面意思是植物生长,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用于形容人为制造复杂局面的行为。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沟通和工作中保持清晰思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