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这个字什么意思】“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它在古代常用于描述与视觉相关的状态或人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下是对“瞽”字的详细解析。
一、字义总结
字形 | 睽 |
拼音 | gǔ |
部首 | 目 |
笔画 | 13画 |
本义 | 盲人;失明的人 |
引申义 | 比喻缺乏判断力或洞察力的人 |
文化含义 | 在古代常用于指代盲人乐师或象征智慧与隐忍 |
二、详细解释
“瞽”字读作 gǔ,其本义是“盲人”,即视力丧失的人。在古代,“瞽”不仅指生理上的失明,也常用来比喻缺乏辨别能力或判断力的人。例如《诗经》中有“瞽瞍”一词,用来形容父亲,暗含其虽为父却无能为力之意。
此外,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瞽”还特指盲人乐师。这些乐师因视力受限,常通过听觉来学习和演奏乐器,因此在宫廷或贵族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太师”、“乐师”等职位中有时会由“瞽”担任。
三、常见用法与例句
词语 | 释义 | 例句 |
瞽瞍 | 指父亲,多用于古文 | 《尚书》:“舜父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友,烝烝乂,不格于奸,底豫。” |
瞽者 | 盲人 | 古代有“瞽者善歌”之说,强调盲人对音乐的敏感性。 |
瞽言 | 比喻没有主见、随声附和的话 | 《韩非子》:“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然则圣人之言,岂可尽信?瞽言亦有可取之处。” |
四、总结
“瞽”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古文和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它不仅是“盲人”的代称,也承载了对智慧、艺术以及社会角色的深层理解。了解“瞽”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 瞽、盲人、古文、乐师、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