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白话散文古诗】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蜀相》中的开头一句,全诗为: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期间,他游览武侯祠(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时所作。诗中既有对诸葛亮功绩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惋惜,同时寄托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以下通过白话散文的形式进行解读,并结合表格形式总结其核心信息。
二、白话散文解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这是诗人发问,他在成都城外寻找诸葛亮的祠堂。他问的是:“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这句诗看似简单,却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敬仰之情。
“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城外有茂密的柏树,象征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这里描绘了祠堂周围的环境,也暗示了历史的厚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描绘了祠堂前的春景,绿草如茵,黄鹂在树间啼鸣。然而,这些美景只是自然的景象,没有人为的痕迹,显得有些冷清,仿佛只有大自然在默默陪伴这位伟大的丞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他忠诚与智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高潮,感叹诸葛亮北伐未成而早逝,令后人唏嘘不已,也引发无数英雄人物的共鸣。
三、核心表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蜀相》 |
作者 | 杜甫(唐代) |
创作背景 | 杜甫寓居成都时,游览武侯祠所作 |
主题 | 纪念诸葛亮,表达对其功绩的敬仰与惋惜 |
首句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诗中意象 | 柏树、碧草、黄鹂、祠堂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
思想内涵 | 表达对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
诗歌结构 | 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对仗工整 |
后世影响 | 成为咏史怀古的经典之作,广为传诵 |
四、结语
《丞相祠堂何处寻》不仅是一首描写诸葛亮的诗,更是杜甫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情怀的作品。它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这首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