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是什么意思】“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戏剧等作品情感强烈、感人至深,令人情绪激荡、难以忘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体验,强调作品在情感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成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 | 用法 |
荡气回肠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形容非常动人的感情或场面,使人情绪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 《文心雕龙·情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灵,功归造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布为章,载为文。……故能涤烦而醒世,荡气回肠。” | 多用于文艺作品、演讲、表演等场合,表示内容感人至深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泪目。 |
音乐表演 | 演唱者深情演绎,让全场观众荡气回肠,掌声不断。 |
电影评论 | 该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感受到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
演讲内容 | 他的演讲充满激情,字字句句荡气回肠,打动人心。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扣人心弦 |
反义词 | 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毫无波澜、冷冰冰 |
四、总结
“荡气回肠”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作品或情境。它不仅表达了情感的强烈,也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表达更加生动、深刻。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拓展阅读,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等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