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名词解释】《霓裳羽衣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乐舞作品,最早起源于唐代,是宫廷音乐与舞蹈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意蕴。以下是对《霓裳羽衣曲》的详细解释。
一、
《霓裳羽衣曲》原名《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中极具代表性的乐舞作品,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或改编。其名称寓意“轻盈如霓,羽衣飘逸”,象征着仙境般的美与神秘感。此曲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该乐舞以柔美的旋律和优雅的舞姿著称,常用于宫廷庆典、祭祀等重要场合。在唐代盛极一时,后世虽逐渐失传,但其艺术风格对后世音乐、舞蹈乃至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 |
起源 | 唐代(约公元8世纪) |
创作者 | 传说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或改编 |
类型 | 宫廷乐舞 |
风格 | 柔美、飘逸、神秘、富有诗意 |
音乐特点 | 曲调悠扬,节奏舒缓,富有层次感 |
舞蹈特点 | 动作轻盈,服饰华丽,多模仿仙人姿态 |
文化内涵 | 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
使用场合 | 宫廷庆典、祭祀、宴会等重要活动 |
历史地位 | 唐代宫廷音乐舞蹈的巅峰之作,影响后世艺术发展 |
现状 | 失传,仅存部分残谱和文献记载 |
三、补充说明
尽管《霓裳羽衣曲》的具体曲谱已不复存在,但其艺术精神和审美风格被后世不断传承与演绎。宋代以后,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提及此曲,将其作为高雅艺术的象征。现代学者通过对古籍和敦煌壁画的研究,尝试复原其部分内容,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重现于世。
总之,《霓裳羽衣曲》不仅是唐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哲学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