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古今异义】“非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很、十分”,如“非常高兴”、“非常满意”。但在古代汉语中,“非常”的含义与现代有较大差异,属于典型的古今异义词。了解“非常”的古今意义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
一、总结
“非常”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非寻常的、不一般的:指超出常规、不同寻常的事物或状态。
2. 意外的情况、异常事件: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或非常态情况。
3. 非常之人:指非凡的人才或人物。
4. 非常之谋:指非常规的计谋或策略。
而在现代汉语中,“非常”主要作为副词使用,表示程度很高,如“非常漂亮”、“非常困难”。
二、古今异义对比表
现代用法 | 古代用法 | 举例说明 | 含义解释 |
非常高兴 | 非常之喜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曰:‘此非常之谋也。’” | 表示“不同寻常的谋划”,强调其特殊性 |
非常困难 | 非常之事 |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者非常,吾将亡矣。” | 指“非常之事”,即突发变故 |
非常美丽 | 非常之貌 | 《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曰:‘妾无能,但愿得非常之名。’” | 表示“非凡的容貌” |
非常有用 | 非常之人 | 《汉书·霍光传》:“此人非常,不可轻视。” | 指“非凡的人” |
非常成功 | 非常之功 | 《后汉书·班超传》:“超以非常之功,封为定远侯。” | 指“非凡的功劳” |
三、结语
“非常”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不仅限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之意。学习和掌握其古今异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时避免误解,提升对古典文献的理解能力。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语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