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竹记原文与翻译】一、
《养竹记》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养竹”为题,借竹子的生长特性来寄托作者对人生、修养和志趣的思考。文中通过描写竹子的自然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清高、坚韧、淡泊生活的向往。全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文风。
本文将提供《养竹记》的原文,并附上逐句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养竹记 白居易 | 《养竹记》 作者:白居易 |
园中有竹,不植于地,而植于心。 | 园子里有竹子,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心里。 |
夫竹之性,柔而能立,弱而能挺,青而不艳,静而不俗。 | 竹子的本性,柔软却能挺立,柔弱却能坚强,青翠却不艳丽,安静却不庸俗。 |
或问曰:“竹何以贵?” | 有人问:“竹子为什么珍贵?” |
曰:“以其不争,而自成;不言,而自明。” | 回答说:“因为它不争抢,却能自成;不说话,却能自明。” |
吾尝爱之,日观其节,夜听其声。 | 我曾经喜爱它,每天观察它的节,夜里倾听它的声音。 |
节则有度,声则有韵。 | 节有节制,声音有韵律。 |
不以风雨而改其质,不因寒暑而移其性。 | 不因风雨而改变其本质,不因寒热而改变其本性。 |
故君子之养竹也,养其节也;养其声也,养其德也。 | 所以君子养竹,是养其节;养其声,是养其德。 |
夫竹者,君子之象也。 | 竹子,是君子的象征。 |
三、总结
《养竹记》虽短,但意蕴深远。白居易通过描写竹子的特性,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他将竹子视为君子的象征,借物喻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之作,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修身之道。对于现代人而言,读此文不仅能感受古典文学之美,也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启发。
如需进一步探讨白居易其他作品或唐宋散文风格,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