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简介】三门峡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峡谷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水库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调节黄河水沙关系、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始于1957年,196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其坝址地处黄河“黄金分割点”,地理位置优越,具备良好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构造。水库总库容约36亿立方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长713.2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土石坝之一。
作为黄河治理的关键工程,三门峡水库在历史上曾多次调整运行方式,以适应黄河泥沙淤积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水库的管理也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门峡水库基本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三门峡水库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 |
建设时间 | 1957年动工,1961年基本建成 |
总库容 | 约36亿立方米 |
最大坝高 | 106米 |
坝长 | 713.2米 |
主要功能 | 防洪、发电、灌溉、调节水沙 |
所属河流 | 黄河 |
电站装机容量 | 约40万千瓦(具体数据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略有变化) |
生态意义 | 改善下游生态环境,调节水量与泥沙 |
三门峡水库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三门峡水库将继续在保障黄河安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