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什么意思】“灯火阑珊”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常用于描绘夜晚的热闹场景或孤独的氛围。它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意是形容灯火稀疏、暗淡的景象,后多用来比喻在人群中寻找某人时,突然发现对方就在不远处。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dēng huǒ lán shān |
出处 |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字面意思 | 灯火稀疏、微弱 |
引申意义 | 夜晚的热闹或孤独;寻找中忽然发现目标 |
常见用法 | 描写夜景、情感表达、文学意境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灯火阑珊”最早出现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原句为“灯火阑珊处”,描绘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景。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一种情感上的象征,常用于表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心上人,最终在灯火微弱的地方找到对方的情境。
随着文化的发展,“灯火阑珊”也常被用来渲染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浪漫的氛围,尤其在现代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作品 | “她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仿佛等待着谁的归来。” |
影视台词 | “他在灯火阑珊处,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
日常表达 | “虽然城市灯火阑珊,但内心却格外寂静。” |
四、常见误解
- 误认为是“灯火辉煌”:很多人将“灯火阑珊”理解为灯火通明,实际上它的本义是灯火稀少、昏暗。
- 误用于白天场景:由于“灯火”通常指夜间照明,因此“灯火阑珊”一般不适用于白天环境。
五、总结
“灯火阑珊”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既有具体的视觉描写,也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它不仅描绘了夜晚的灯光景象,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失落感。在现代语境中,它常被用来营造一种静谧、浪漫或略带哀愁的氛围。
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