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成语解释】“同仇敌忾”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同仇敌忾,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意思是大家共同对敌人怀有仇恨,充满愤怒和斗志。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外敌或不公时,团结一致、奋起反抗的精神状态。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集体行动中,人们因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联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它强调的是“共仇”与“同忾”,即共同的敌人和一致的愤怒。
成语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同仇敌忾 |
| 拼音 | tóng chóu dí kài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释义 | 共同对敌人怀有仇恨,充满愤怒和斗志。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群体面对敌人时的团结与反抗精神。 |
| 近义词 |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
| 反义词 | 背信弃义、各怀鬼胎、各自为政 |
| 例句 | 在国家危难之际,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 |
| 使用场景 | 历史事件、战争场面、集体抗争等情境中使用较多。 |
该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也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团结、正义和抗争精神的场合。通过了解其出处和用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语言表达中的意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