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婵娟”一词是整句诗的关键,它不仅具有文学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婵娟”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月亮,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人。在“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的是明月,整句的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但我们可以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
“婵娟”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等,都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文化意义 |
婵娟 | 月亮的美称;也指美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象征美好、团圆、思念 |
千里共婵娟 | 相隔千里的人共享同一轮明月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表达思念与祝福,体现中华文化中的团圆情结 |
婵娟的引申义 | 美人、美好的事物 | 古代诗词中常见 | 寄托情感、美化意境 |
三、拓展理解
“婵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嫦娥奔月,她美丽动人,因此“婵娟”也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后来,随着诗词的发展,“婵娟”逐渐成为月亮的代称,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亲情、爱情的多重情感。
在现代语境中,“千里共婵娟”常被用于节日(如中秋节)或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它不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了解“婵娟”的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美感,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份深沉而温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