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明察秋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眼睛能够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形容观察非常细致、敏锐。
一、成语解析
“明察秋毫”中的“明”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察”是“观察、查看”,“秋毫”则是指秋天动物的毛发。古人认为,秋天的动物毛发特别细小,视力极好的人可以看得见。因此,“秋毫”常用来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入微,甚至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
二、总结与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明察秋毫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字面意思 | 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秋天的毫毛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观察非常细致、敏锐 |
“秋毫”解释 | 秋天动物的细小毛发,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称赞他人细心、洞察力强 |
三、延伸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明察秋毫”不仅用于描述视觉上的敏锐,也可以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比如,在工作中,一个人如果能“明察秋毫”,就能在复杂的情况中找到关键问题,做出准确判断。
此外,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有时候,成功或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藏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结语:
“明察秋毫”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关注细节,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