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的壮志与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登高》,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首经典诗篇。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壮阔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全诗开篇即以“风急”“天高”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画面,疾风呼啸,天空辽远,猿猴的悲鸣回荡山谷,令人顿生寂寥之感。而江边的小洲清澈见底,沙滩洁白如霜,鸟儿盘旋飞翔,却又显得孤寂无依。这些意象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刻画,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随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苍凉氛围。落叶飘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江水奔腾,喻示着时光的流逝。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杜甫虽已年迈体衰,却依然心系天下,面对壮丽山河,他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不禁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叹息。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将情感推向高潮。杜甫一生历经坎坷,晚年更是穷困潦倒,但他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管生活困苦,他仍坚持用诗歌记录时代的苦难,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执着与担当,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命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登高》不仅是一幅秋天的风景画,更是一首人生的哲理诗。它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也体会到生命的沉重与责任的重大。正如杜甫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无私的大爱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