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地丁别名】黄花地丁,学名为Potentilla chinensis,是蔷薇科委陵菜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朵呈黄色,形态类似地丁(一种常见野花),故得名“黄花地丁”。在民间和传统中医中,它有多种别名,这些名称往往因地域、用途或形态特征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黄花地丁常见别名的总结:
一、黄花地丁的别名总结
别名 | 来源/含义说明 |
地丁草 | 因其叶片形状与地丁相似,常被混称为“地丁” |
黄花地丁 | 直接描述其花色为黄色,且生长于地面 |
马牙草 | 叶片边缘锯齿状,形似马牙,故得此名 |
红根草 | 根部颜色偏红,常用于药用 |
金线草 | 茎叶细长,色泽金黄,形似金线 |
大叶地丁 | 与小叶地丁相对,指叶片较大的品种 |
山地丁 | 生长在山地或丘陵地带,区别于平原品种 |
野地丁 | 野生状态下的黄花地丁,非人工栽培 |
毛地丁 | 叶片背面有绒毛,区别于光滑品种 |
紫花地丁 | 有时与黄花地丁混淆,实际为不同种 |
二、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黄花地丁多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在民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疡等病症。但由于其与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外观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在采药或使用时需注意区分。
此外,不同地区的叫法差异较大,建议在使用前确认植物学名,以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黄花地丁的药用价值或栽培方法,可参考相关植物图鉴或中医药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