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三思而后行整个句子是】“三思而后行”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但很多人只知道前半句“三思而后行”,却不知道完整的原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和完整含义。
一、
“三思而后行”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季文子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反复思考多次,孔子听到后说:“两次就足够了。”这表明孔子并不主张过度犹豫,而是强调适度思考、果断行动。
后来,“三思而后行”被广泛引用,用来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深思熟虑,不要轻率行事。虽然现代人常简化为“三思而后行”,但其完整来源和背景值得深入理解。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三思而后行 |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 原文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 意思 | 做事前要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 |
| 孔子观点 | 认为“再思”即可,不必过多 |
| 现代用法 | 强调做事要慎重、考虑周全 |
| 延伸意义 | 不仅是行动前的思考,也体现为人处世的态度 |
三、结语
“三思而后行”虽简短,但蕴含深刻的道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要决定时,应多角度分析、权衡利弊,避免冲动行事。不过,也要注意不要陷入过度思考的陷阱,正如孔子所言,“再思”便足矣。掌握好“思”与“行”的平衡,才是真正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