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典故的主人公】“呕心沥血”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极度努力、付出极大心血的成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的创作经历,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了解这一典故的主人公,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与精神。
一、典故来源简述
“呕心沥血”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据记载,唐代诗人李贺在创作时非常刻苦,常常废寝忘食,甚至因过度劳累而身体虚弱。他的朋友韩愈曾感叹:“贺之泣也,非为身也,为文也。”意思是李贺流泪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写好文章。后人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他在文学创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
二、主人公介绍
根据史料记载,“呕心沥血”这一典故的主人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自幼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一生短暂却成就非凡,被誉为“诗鬼”。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呕心沥血 |
出处 | 《李贺小传》(唐代韩愈著) |
主人公 | 李贺(唐代诗人)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竭尽全力、付出极大心血 |
文学贡献 | 李贺以奇崛风格著称,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马诗》等 |
精神象征 | 勤奋、执着、追求艺术完美 |
后世影响 | 成语广泛用于赞美他人努力与奉献精神 |
四、结语
“呕心沥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李贺虽英年早逝,但他对诗歌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领域中不断奋斗、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