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典故的来历】“结草衔环”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感恩图报、知恩必报的精神。这个成语由两个典故组成:“结草”和“衔环”,分别出自不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但都表达了对恩情的铭记与回报。
一、结草典故
“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晋国大夫魏武子临终前,嘱咐其儿子魏颗将他的一位爱妾(侍女)改嫁,不要让她陪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遵从父亲的遗愿,而是将这位侍女另择良配嫁出。后来,魏颗在战场上被秦国将领杜回所困,突然看到一个老人用草绳绊倒了杜回,使魏颗得以脱身。战后,魏颗才知道,那个老人正是他之前嫁给别人的那位侍女的父亲。原来,这位老父为了报答魏颗的恩情,特意在战场上现身,用草绳绊倒敌人,救了魏颗一命。因此,“结草”象征着对恩情的铭记与回报。
二、衔环典故
“衔环”则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故事。传说东汉时期,杨震年轻时曾救助过一位落难的书生,这位书生感激不已,后来成为显贵,一直想报答杨震的恩情。多年后,杨震路过某地,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见到他便说:“我就是当年你救助的书生。”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这位老者将一只玉环放在杨震的马前,并说:“这是我为你准备的礼物,以表谢意。”从此,“衔环”也成为了感恩报德的象征。
三、总结
“结草衔环”作为一个成语,融合了两个古代感恩报德的故事,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人情、讲究报恩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也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典故名称 | 出处 | 故事内容 | 象征意义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魏颗不遵父命,将侍女另嫁;战时被老人用草绳所救 | 感恩报德、不忘恩情 |
衔环 | 《后汉书·杨震传》 | 杨震助书生,多年后书生以玉环相赠 | 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
通过“结草衔环”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也能从中学习到做人应怀有感恩之心、善待他人、珍惜情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