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什么意思】“抱残守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观念、制度或事物,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变化。这个成语带有贬义,强调的是对陈旧、不完善的事物过分执着,缺乏进取精神。
一、成语解析
- 出处:最早见于《汉书·刘歆传》:“今学者多言无为,而欲弃六艺之教,是抱残守缺也。”
- 字面意思:抱着残破的(东西),守护着缺损的(东西)。
- 引申意义:比喻人固守旧有、落后的思想或制度,不愿更新和改变。
二、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抱残守缺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出处 | 《汉书·刘歆传》 |
释义 | 固守旧有、落后的思想或制度,不愿更新和改变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
反义词 |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工作场合:某公司员工长期沿用旧的工作流程,不愿尝试新的管理方式,被领导批评“抱残守缺”。
2. 学习中:学生只依赖老方法学习,拒绝使用新工具或新思路,被认为是“抱残守缺”。
3. 社会现象:某些地方政策多年不变,缺乏改革动力,被舆论称为“抱残守缺”。
四、注意事项
- “抱残守缺”通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愿意进步、创新的人或行为。
- 在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避免误用或冒犯他人。
- 成语虽有贬义,但有时也可用于自我反思,提醒自己不要停滞不前。
五、总结
“抱残守缺”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固守旧观念、不思进取。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创新才是正道。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精准、得体。